我和我的祖国(小岛渔村的故事)

厦门融通—蔡靖涵

时间:2019-09-19

       我生活在南方的渔村,“鱼”是餐桌上存留舌尖的味道,而“渔”是烙在祖辈脊梁上的印记。作为渔民的后代,我今天讲讲我祖辈所居住的这块海岛的故事。晋朝末年,我的祖辈于中原避居金门岛上,明朝嘉靖期间因倭患而内迁大嶝岛,一直以捕鱼为生。渔民在清朝时期被成为疍民,在社会阶层中是不受待见的。新中国成立之前的旧社会,渔民辛苦一生,只能图个糊口,世世代代贫穷,用一句话来说,就是“渔家胸前三把刀,渔霸海匪加风暴”,官僚、鱼牙行、渔霸欺压,在旧社会渔民受到的层层剥削,收入不足产值的30%,捕鱼人家只能落得世世穷的局面。到了今天,我祖祖辈辈1600余年颠沛流离的渔民生涯,与海为伴、风浪同行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。改变这一切的正是祖国的团结统一、繁荣富强,新中国成立七十年,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,而我的家,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。
       每当回到大嶝老家中团聚,我们这些做小辈的总会主动给长辈斟酒。而我的奶奶总是喜欢喝上一两杯白酒,若是有高粱酒,则更是开心,因为在天寒地冻的海面上,酒是维持温度的唯一方法。奶奶说,冬天渔村伴随着海风气温只有3~5度,只有喝上大半瓶的高粱酒,那一股热流才能从胸口发出扩散至四肢,这时就算是双脚泡在滩涂里抓螃蟹,也不觉得冷了。每次说到这些,我奶奶总会开心的笑一下,然后抿一大口酒,不一会她布满皱纹的脸颊就醺红了。
       我小时候,有一次跟着伯父出海捕鱼,坐的是灯桅渔船。这种渔船是用灯光吸引鱼群然后收网捕捞,和传统的小渔船有大大不同,以前用的小渔船,经不起风浪、达不到深海、捞不到大鱼,而且不能夜间出海。等到太阳下山了,我们就驶离了港口,这艘渔船是伯父刚换的,上面仪器设施还很新,虽然换上了新的设备,但是依旧能看得出伯父的谨慎和迷信,他跟我说渔民就是“一手拿命纸,一手拿神牌”,因为靠海而生的人,知道海时而温顺时而残暴的习性,出海一趟便是生死参半的冒险。到了今天,科技的发展和新型渔船的普及,危险已成了过去式,只有这一份浓烈的家庭观念和独具特色风俗传承了下来。
       我喜欢海,回到老家时,常会漫步在码头边上,闻着海水的咸腥味,看着一艘艘渔船驶离码头。每到上午八九点的时候,渔户们陆续围聚了过来,这小小的码头就成了鱼市。到了下午,家家户户就会把紫菜放在竹板上晒,然后聚在一起剥牡蛎、唠家常,遇到一两颗长相不错的牡蛎,还会忍不住一口吞,啧、那鲜美。渔村的平静祥和,让人沉醉。但若不是听到了我奶奶跟我讲的故事,我却不知道这座岛有着不一样的非凡故事,一个响当当的称号“英雄三岛”。英雄三岛的故事要追溯到五十年代了,韩朝战争之后,美军进驻台湾海峡,解放台湾成为势在必行。于是,在1958年8月23日爆发了攻打金门的炮战,以大嶝岛、小嶝岛、角屿三岛为堡垒,炮击金门,这一打就是打了四十四个日日夜夜,大大威慑了美帝主义在台湾海峡的动作。同时,岛上还架设了世界上最大的广播喇叭,给金门的同胞们广播大陆的变化、讲述故土的故事。这一仗一打就打了二十年,到1978年才结束其间,在海岸边散步的村民总会收到一些飘过来的瓶瓶罐罐,类似于漂流瓶的感觉,打开大多都是一些肥皂、杯子、毛巾、背心等日用品,同时会夹杂着一些家书和信,大多是国民士兵想要寄回给家乡的信件,解放军们都会一一收集,然后依据地址给他们的家人寄过去;还有,每到夜里四下无人的时候,总有一些水性好的国民党士兵趁着涨潮,游泳来到岛上,回归祖国的怀抱。这些故事,都是我奶奶跟我说的,当年的她,也是民兵团一名威风的“二炮手”,她说“虽不识大字,只懂打渔,但是团结统一是头等大事,中国不能分割!”
       而到了2000年的时候,小三通政策的开通(2000年《试办金门马祖与大陆地区通航实施办法》,俗称“小三通” ),打破了金门和英雄三岛长期对立的格局,并且大嶝岛上建立了首个“对台小额贸易区”,金门与厦门的交往密切,商贸来往频繁。也正是小三通的原因,金门三宝走向全国,金门菜刀、金门贡糖、金门高粱酒名噪一时。金门菜刀就有意思了,据说金门菜刀是当年八·二三炮战期间打落在金门土地上的炮弹钢壳制成的,所以菜刀锋利耐用,可谓是祖传宝刀。而我们作为金门内迁的子嗣,也终于能和金门的胞亲们见面了。
       岛屿,就是四面环海,小岛的闭塞,是父辈那一代的最大难题,眼看着全国人民都乘上了改革开放的经济快车蓬勃发展,父亲从岛上要到达内陆,却还要坐船。坐船还有时间限制,只有涨潮的时候才可以出行,坐的是三板船,船上只有6平米左右空间和一台发动机。这样的船在孤寂的海面上单薄的就像一片叶子,稍有一点风浪就颠簸着不成样子。到了内陆,要到经济特区厦门打工,还要等一天两班的公交车,车上人挤人,考虑从车门上去已是不可能,只有从窗户爬进去才有上车的可能,说是跟现在印度的公交车现状一样,都不为过。一趟船加一趟车的行程,父亲到厦门特区的时候已经花费了10个小时。而我出生之后,岛上通了桥,小岛终于在世人面前揭开了自己多年的幕纱,而这个小渔村也迎来了属于他自己的腾飞。现在,小岛的风情也发生了很大变化,海岛优美的景色和渔村特别的风俗极大了促进了旅游业的开发,最初的对台小额贸易区也发展为了“大嶝小镇”,一个集旅游、贸易于一体的综合体,“英雄三岛”的精神也被传承了下来,在炮仗的遗址上建立起了“战地观光园”,一个讲诉历史的爱国教育基地。原本的海岛上的渔船逐渐变成了客船和快艇,原本载货的手扶拖拉机则被旅游观光的电瓶车替代,世世代代以渔为生的岛民变成了旅游观光的导游、司机,向来自全国的游客介绍这座小岛的历史和渊源。并且就在今年,翔安区国际机场获批,并在大嶝岛启动建设,这座小渔村摇身一变即将成为接纳四海的国际飞机港口,接待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来宾。
       大嶝岛的巨变,离不开经济特区的辐射,作为与大嶝隔海相望的岛,厦门这颗海西的明珠,自古以来就是通商裕国的口岸。1980年,乘着改革开放的快车,厦门设立经济特区。经过近40年的变化,今天的厦门已经发展成一座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创新创业之城。自我出生以来,就不断的感受着厦门的变化,2008年,厦门BRT(快速公交)投入使用,2017年12月厦门地铁正式开通,很难想象这个最初只有110平方公里的海岛,现如今已建设成为    一座国际化的都市。厦门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所走过历程的一个缩影。
       有人说“不到长城非好汉”,但我说“不到三岛非英雄”,我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到我的家乡,感受一下这座海岛渔村的历史巨变,感受三岛军民的英雄豪情,感受经济特区辐射下的海西发展,感受祖国繁荣昌盛带来的点滴变化!